茶道Teaism丨茶道哲学五行调和

时间:2016-01-22


茶道,贵在随心。茶不必精,量人之有; 水不必贵,以法为上;器不必妙,宜茶为佳,室不必华,有心则境。用心喝茶,每个人都能品味到茶之真味。

        据陆羽《茶经》记载泡茶用的风炉用铁铸从“金”;放置在地上从“土”;炉中燃烧的木炭从“火”;风炉上煮的茶汤从“水”。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的过程。可见,五行调和的理念是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(一)中国茶道的思想核心

        中国茶道的“和”是由《周易》中的“保合大和”的观点演化而来的。“保合大和”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要素构成,阴阳调和才是善利万物的人间之道。历代茶人把“和”作为一种胸襟、一种境界,在茶道中感悟“和”的真谛。在儒家看来和是“度”、“恰到好处”,在泡茶时,表现为“酸甜苦涩”调和的中庸之美;在待客时表现为“奉茶为礼尊长者,备茶浓意表浓情”的明礼;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“饮罢佳茗方知深,赞叹此乃草中英”的谦和。

        (二)中国茶道的修习之道

        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。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?据《五灯会元》记载,一客人向南隐问禅,南隐以茶相待。他将茶水倒入杯中,茶满了仍继续倒⋯⋯客人说:“大师,茶杯已经满了,不要再倒了。”南隐说:“你的心就像这只茶杯一样,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,你不把自己的杯子空掉,我如何对你说禅呢?”可见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人茶水,一个人的心如果不能静下来,就很难接受他人的观点。要想求得真知灼见,必须先把自己的心静下来。静是中国茶道的必由之径,茶人的心虚至静,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天地万物。郑板桥认为,“不风不雨正晴和、翠竹子亭好节柯,最爱晚凉佳客至,一壶新茗泡松萝”,这是空灵虚静心的最好范例。饮茶者的心灵在应静中显得空明,精神在虚静中净化、升华,人将在虚静中与自然融涵玄会,从而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(三)中国茶道的人心享受

        茶事活动的美妙情境会撩动茶入的情感,加深茶人对茶道之美的感悟,使茶人获得“心旷神怡”的心灵感受。“怡神悦志”是指茶人在参与茶事活动时,可以品出茶的物外高意,悟出道的玄机妙理。

        (四)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

        中国茶道所追求的“真”有四重含义:物之真、情之真、性之真、道之真。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“真”,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、真香;环境是真山、真水,字画是名家的真迹;茶器是真竹、真木、真瓷;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;敬客要真情,说话要真诚,心境要真闲。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。在茶事活动中以淡泊的胸襟、旷达的心胸、超逸的性情、闲适的心态将自己的感性融人大自然中,去追求对“道”的真切体悟,从而达到品味人生的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茶文化的传播

        古代边疆茶文化的传播。五代十国,刀光剑影;金强宋弱,分裂、战乱笼罩着中华大地。但茶马古道逐渐延伸,茶马互市逐渐兴盛。漫长的700多年里,大量的茶和茶具输向中亚、印度、阿拉伯,通过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将茶叶带向了西方。

        走向世界的茶文化。中华茶文化东传人日本和朝鲜,结出了日本茶道、韩国茶礼两大丰硕成果。之外,茶文化传播到英、法、德等欧洲国家。开始在欧洲大陆盛行,喝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感官享受。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,唯有茶是最沁人心脾的一抹幽淡,从品到悟的过程是一份宁静,一种境界,这种境界虽在一杯茶中,品出的却是人生的味道。人生如茶,第一杯苦若生命,第二杯甜似爱情,第三杯淡若微风。人生在世少一分名利,多一分淡泊,这样的生活才悠然。


官网首页:【汉本生活】

文章首页:【汉本森林】

分类版块:【汉方】      【本草】      【生香】      【活色】      【H&B】

专题板块:【汉方本草】       【生香活色】



客服